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十四节 王先生拍电影



  王先生在《图画晨报》登场一年以后,这个喜剧人物所扮演的滑稽故事,忽然引起了电影界的兴趣。明星影片公司的演员汤杰自认为和王先生长得相似,只差鼻子不够尖,靠化装便能酷似。由此想到,如果能组织一个班子,专门拍摄王先生影片,不愁没有观众,而有了观众,就能捞钱;另外,对于汤杰来说,也可以从一贯演配角的地位,一跃而成为长期演主角的明星。虽不及电影皇后那样风靡全国,至少也可以学学卓别林,坐上中国第一流丑角的宝座。汤杰把这个主意和明星公司的老板谈了,没费多少口舌,就被老板接受。老板灵机一动,想到王先生是《晨报》吸引读者的诱饵,何不利用这块官方日报的硬招牌,另组一个公司,作为明星公司的子公司,专摄王先生影片呢?成功了,可达到盈利目的;失败了,母公司不担风险。此事酝酿不久即成事实。

  记不起是30年代哪一年的某月某日,由明星公司的周剑云出面,在某某西餐馆召开新时代影片公司股东大会,在座的有《晨报》社长潘公展、律师袁仰安、作者叶浅予和其他投资的几位人物。叶浅予以版权作干股,到时和所有股东一样分红利;其他人每股资金500 元,总计多少资金,不用我知道。股东会当场宣布叶浅予任公司经理。影片由明星公司代摄制,代发行;摄制组由汤杰任主演及导演,其他成员由汤杰负责组织。

  如今回想起来,我这个漫画作者,由一个卖稿为生的艺人,不费一文钱领受了影片公司的一份于股,而且一跃而成为公司的经理,掌握大权,实在意想不到。然而仔细一想,上海滩上由小瘪三一跃而成大富翁的人不在少数,由大富翁因投机失败而跳黄浦江的也不乏其人,我这又有什么稀奇。“新时代”成立后,租到一幢楼房作为据点,经理每天上半天班,和摄制组的所有成员同操一份心,每月一百元的薪金不算白拿;我也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不劳而获的大老板。

  现查资料,第一部王先生影片,是1934年由“天一”影片公司拍摄,主角汤杰借自明星公司。我手头有一册“天一”公司出版的《王先生奇侠传》特刊,封面是我画的,而我的头脑指示我,我明明白白当的是“新时代”影片公司的经理,怎么到了“天一”,这中间的来龙去脉,实在闹不清了。

  最近读到魏绍昌《叶浅予笔下的王先生》一文,其中有一段详记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上海一共拍摄了十一部王先生影片:

  1、王先生 1934年天一公司首制
  2、王先生的秘密 1934年新时代公司制
  3、王先生过年 1935年新时代公司制
  4、王先生到农村去 1935年新时代公司制
  5、王先生奇侠传 1936年天一公司制
  6、王先生生财有道 1937年天一公司制
  7、王先生吃饭难 1939年
  8、王先生与二房东 1939年
  9、王先生与三房客 1939年
  10、王先生做寿 1940年
  11、王先生夜探殡仪馆 1940年

  最后五部摄于上海孤岛时期,我已离开上海,身处抗日大后方,汤杰的王先生班子还未解散,可能是他另找老板投资摄制的。在此期间,大约是1938年,汤杰曾领了他的班子游击到武汉,登台表演王先生喜剧。

  如此看来,我当“新时代”影片公司经理是在“天一”公司拍摄第一部王先生影片之后,原因在于王先生一炮打响,“天一”获得厚利,明星公司见利忘义,把汤杰收回,另组了“新时代”公司。

  记得“新时代”时期,我到过明星公司摄影棚,参观汤杰自导自演《王先生到农村去》,我还跟着外景队到嘉兴拍外景。当汤杰因主演角色无法执行导演职务时,我便拿起话筒,口喊“开麦拉!”,当了一次傀儡导演。影片拍成后,我感到有不足之处,特地组织了一次昆山旅行,和汤杰、雪松、左明等人在一条小船上商讨如何充实剧本、补拍镜头等问题。

  1936年,我因家庭变故,由上海迁居南京,“新时代”从此解体。汤杰领了他的班底,转到了“天一”公司。“天一”和我订了合同,每拍一部新片,送我五百元版权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