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54、乡土亲缘赤子情


  回来看看,好好看看———这是港澳同胞爱国爱乡迈出的最最艰难的一大步。
  何贤知道,就是要通过一批人回乡观光,才能增进港澳同胞对家乡的了解;另一方面,何贤又邀请番禺县县长黄伟宁,副县长何桃、刘檩添,人大副主任刘云程和统战部长欧秋到澳门、香港参观。
  在何贤的召集下,番禺籍的全澳知名人士,参加了在葡京的宴会。席间大家兴奋不已,谈出一个好点子:为加强与乡人联络,建议成立“澳门番禺同乡会”。后来同乡会成立时,人们又一致推举何贤为“永远会长”。
  在香港,为了提高号召力,扩大影响,何贤建议用“三何”的名义,向香港番禺同乡的知名人士发出邀请。这“三何”乃何贤本人,何贤的同父异母同岁兄长何添,还有何贤创业时的老友何善衡。
  这一招儿真叫灵验!果不其然号召一出,八方响应,连建国后一直不敢接触新中国的人士,甚至那些一向都偏倾台湾当局的社团领袖,都出席了何贤举办的盛宴。
  在这次欢宴的基础上,“香港番禺工商联谊会”趁热打铁地诞生了,何贤又被推举为荣誉会长。为沟通港澳同胞与家乡关系而甘当“排头兵”和“吹号手”的何贤,这一番举动,可是对家乡的最大帮助。1979年,何贤与霍英东回县,加上张耀宗也回乡观光,三人碰头碰出了“火花”。看到家乡还缺个优雅住处,香港知名人士张耀宗便提议,在番禺兴建一座高级宾馆,用来接待外商和回乡的港澳同胞,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需求,并要何贤牵头行动。
  何贤觉得张先生说得在理,大陆也开始讲究“投资环境”了;再说,给外商一个良好的印象,这也是个“粮草先行”的措施。于是,何贤找霍英东商量,霍英东也答应捐资建宾馆。何贤与兄长何添首先为兴建宾馆捐资二百多万港元;而后霍英东又出资三百万元,张耀宗先生和梁昌哲的儿子等又捐赠一百多万港元,建了一座占地面积4万3千多平方米、拥有220个床位的园林式现代化建筑,且命名为“番禺宾馆”,何贤为之兴致勃勃地题了四个大字。
  番禺宾馆的兴建,为华侨和港澳同胞造福桑梓牵了头,日后不仅成了华侨港澳人士回归欢叙的聚集地,又为外贸客商、中外旅游宾客提供了优雅的住地。
  1980年12月14日,宾馆剪彩开业时,广东省、市的党政领导以及200名港澳同胞,都莅临庆祝,真是盛况空前。何贤也兴奋得合不拢嘴,他觉得为家乡做成了一件初有成效,极具意义和影响力的好事,心里格外地高兴。
  在剪彩仪式上,何贤讲了一番感人至深的话:“乡土殷情如母子,乡亲厚谊胜手足。我们身在海外的赤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论身在何方,对故乡万缕情思,愿为桑梓的建设,同胞的健康,贡献微末,聊表寸心。”
  也就是这一次,何贤回乡参加番禺宾馆落成典礼的路途上,又酝酿出一个奇迹,一段佳话。
  何贤和旅居港澳的番禺籍“乡亲们”二百多人回来搞庆典了,然而路途并不顺畅。从广州至番禺途中,最难过的一关是大石渡口,车子都塞在那里,蠕蠕爬行。一开始,何贤没着急,他走下汽车,在路旁踱来踱去,浏览着路边小贩摆卖的各式各样、香气扑鼻的小吃:烤番薯、炒田螺、焖牛腩、豆腐花……一瞥见这些小吃摊档,便钩起了何贤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看着这些原汁原味的家乡小吃,何贤真羡慕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朴实日子。
  何贤终于在一个卖豆腐花的摊档前停了下来,他买了一碗蹲在地上便吃起来,并与小贩攀谈:“你是哪个乡的?”
  “我是大石公社的。”
  “有人到你们乡投资办厂吗?”
  “谈是有人来谈过,只是一看交通不行,都没谈成。”
  这时负责接何贤回乡的县侨办主任郑德刚好走到何贤的身边,便接过话茬儿说道:“是啊,这几个渡口影响交通,受影响的不只是大石,而是整个番禺。以前经济不景气,车子少,来往的客流不多,渡口也不觉挤塞,有两艘渡船对开也就行了。现在开放改革一搞活,来往客人多了,车辆川流不息,渡口变得挤塞不堪,如果能修建一座桥就好了。”“修桥?”听了德叔的话,何贤眼睛一亮:“对,修桥!”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