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严重的洪涝灾害中,中华民族显示出顽强的抗争精神。在这场殊死抗争的过程中,人们更加重视客观自然规律不可改变的性质。科学抗洪、科学决策,成为各级抗洪指挥者自觉恪守的天条。水利科学家和抗洪经验丰富的老领导,成千上万的专业技术人员,纷纷走上抗洪一线,为指挥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长江第三次洪峰过洪湖时,荆州市防汛指挥部顾问易光曙高级工程师正在设在市委的防汛指挥部同几位领导一起端着盒饭研究防御部署。 易光曙从监利县水利局长干到荆州市水利局长,前后45年。刚卸任一年多,就出版了荆江水利和防洪方面的著述一百多万字。这些积数十年兴水利、抗灾害的真知灼见和大量翔实资料的书,正赶上1998年抗洪的艰苦时期面世,在荆江抗洪前线的指挥员和记者们手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人们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之子》中频频见到这位老专家,也就不奇怪了。 早在1998年5月,荆州市委刘克毅书记就根据气象专家关于今年可能出现大的洪水的预测,提出请几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出来承担今年抗洪抢险的顾问工作。7月2日,长江第一次洪峰到达荆江,患高血压和颈椎肥大的易光曙,中断了住院输液治疗,来到市防汛指挥部。和他一起担当顾问工作的,还有多年指挥抗洪抢险的原荆州军分区司令员李光中和长江河道管理处的“老处长”袁仲石。 “出院以后,哪里吃紧,主要矛盾在哪里,就到哪里去。”易光曙回答提问完全使用书面语。多年荆江水事,地名数字、成灾险段,他早已烂熟于胸。 “我基本上干两件事:一是根据雨情、水情、各流域水量进行分析,帮助指挥部出主意,做点宏观工作;二是遇到重大险情立刻作出判断、拿出方案,供指挥员决策。过去出现的多少溃口、多少损失,都是由于判断失误或决策过慢,抢护不及时,险情酿成大灾1他说。 这3位老同志先后到监利县三洲,洪湖市的燕窝、周家嘴,公安县的南平镇参与抢护。有时到现场5分钟就作出决定,部队民工立刻实施。 易说:“他们两位走的地方多,我走得不多。关键不能拖泥带水,犹豫不决。” 他的著作《荆江防洪100个为什么》、《三峡建成前的荆江防洪》和系统总结建国以来荆江段8次险情酿成灾害的《前事昭昭足为明诫》,都强调在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作出判断、拿出方案。有人问:“这样作要承担的责任您想过吗?” “不说话、不出主意,还来干什么?!既要周密谨慎,又要大胆果断,要说话1 “有什么报酬、补贴?” “没有。现在是抗洪。” 8月7日,温家宝检查抗洪抢险工作行至监利,易光曙向他详细汇报了各方面情况。温急切地问:哪里是关键环节?易如实点出几个地段。不日,这几个点就增派了兵力。 易光曙就住在指挥部的办公室。行军床边摆放着换洗衣服。他坐在行军床上,向人们讲述8月16日指挥部分洪前夜的过程: “长江第6次洪峰形成之前,湖北省防指指示作好荆江分洪的准备工作。当时估计沙市水位将达到45.25米左右,另外三峡和清江可能降大到暴雨。松滋、公安、江陵、石首、监利能否安全过峰,没有大的把握。所以提出运用荆江分洪工程。 “我们要求:一,分洪区应撤离的人员必须在18:40完全撤干净;二,防淤堤的20吨炸药在22:00前安装完毕;三,编制好北闸54闸孔的开启程序;四,安全区的围堤上人防守。 “温家宝晚9点30分到达荆州,同湖北省等有关方面商量后,采取了几条措施:一,命令重庆以下所有水库减少下泄;二,葛洲坝也拦蓄部分洪水;三,隔河岩水库蓄水必须抬高到204米。根据水文专家分析计算,第6次洪峰水位高,但量不大,是‘瘦峰’;由于三峡降雨在减弱等等因素,因此决定暂缓实施荆江分洪。” 关于抗洪抢险中专家顾问的作用,易说:“集思广议,领导拍板。这是个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 罗才彪是武汉市江汉区防指工程技术组负责人。武汉抗洪最紧张的一个深夜,风狂雨骤。罗才彪冒雨驱车巡查堤防各守护点。沿途,堤边好几棵大树被狂风刮倒,他逐一下车提醒守闸人员,及时移走倒伏的树木,填实树坑,以免危及大堤;看到暴雨造成渍水,他又通知泵站排渍。巡查间,忽然接到港18码头闸口报警:迎水面围堰出现裂缝。5分钟后,他就赶到了闸口,指挥同时赶来的突击队卸载、抛沙袋护堤脚,一直干到凌晨3时。之后,他正准备休息一会,武汉关闸口又传来险情报告。罗才彪起身即往现场赶。这下,一干就到了次日清晨。 凡事预则立。长江第6次洪峰过武汉前,罗才彪综合研究老专家的意见和龙王庙险段特殊的地质结构,建议区防指及时扩大查险范围,在沿堤脚250米范围内构筑三道防线,挨家挨户查一查是否出现散浸、管涌险情,以免延误抢险时机。区防指采纳了他的建议。几天后,果然在一家沿街果批商店和一个居民家中发现了散浸点,并及时控制了险情。 在罗才彪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了1998年汛期以来46处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处理办法,还有他对出险原因的分析及对区防汛指挥部今后防汛的建议。正是因为这些周密、细致而又合乎科学规律的工作,使罗才彪得到一个“防汛好参谋”的美誉。 象易光曙、罗才彪这样的治水老专家,在98年抗洪抢险的队伍里随时可见。 水利部在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的派出机构和长江防汛总指挥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骨干队伍。这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群体,1万人的职工队伍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60%,其中工程师2400多人,高级工程师1000多人,教授级高工200多人,享受有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184人。他们中有一流的截流、防渗、预报、勘测、土木等各方面的专家。在1998年夏秋之交的这场大洪水中,这些掌握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水雨情预报、蓄泄洪调度和抢险现场指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智力支持。长江委所属的螺山水文站站长林天才工程师说,防汛测报必须顶得注测得到、报得准、报得出。 在长江委水文局,几乎每间办公室都有一张沙发搭成的简易床,专家们24小时守候在办公室。入汛以来,这些专家平均每人每星期要喝完一斤茶叶。 与1931年、1954年,甚至1996年抗大灾不同的是,1998年有大量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于抗洪抢险中。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海事卫星遥测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水位自记存储远传系统与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气象站联成测报网络,激光测距,水下彩色摄影,等等,一大批尖端技术设备密切注视着长江流域的风云变幻,水涨水落。观测发报密度从四段制、八段制发展到逐时制,直至每半小时就要报一次。洪水流量、降雨量、天气云雨、上游来势、下游走势、泥沙含量等各种水情资料汇总分析后送到决策者手中。预报处对几次大的暴雨洪水过程、转折性天气、中下游干流重要站点进入控制水位都作出了准确的预报。 根据防汛测报需要,长江委利用亚洲2号卫星开通了武汉至北京的防汛卫星通道,在长江流域通讯站原有3个话路基础上增加了10个双向卫星话路。在宜昌联网工程中,采用光纤、数字微波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先进通信技术手段,构成了以三峡水文局为中心的区域网,通过高速专用通道将水雨情况及时送至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 长江干流九江段的一处防洪墙崩塌发生决口后,水利部专家组和其他水利专家从各自不同地方连夜奔赴九江决口现场,与当地水利技术人员一道立即进行现场查勘。 参加过葛洲坝工程截流、三峡工程截流的国家防总江西安徽段专家组组长、长江委设计院副院长杨光煦观察到,洪水从溃口处汹涌而入,落差高达4米。由于河床地质条件差,没有机械化作业的条件。他指挥在50米的溃口处沉下一艘长75米、载重1650吨的铁驳船,铁驳船的前方再沉8条船,以此为基础迅速筑起一道半圆形围堰,以减缓洪水的流速与流量,然后解放军某部抢险队用杨光煦提出的“框架结构土石组合坝技术”,在约60米长的决口处架起一排排钢管木架并填充数千吨石料封堵决口。经过连续两天两夜抢护,实现决口封堵成功,从而创造了大型江河在超历史洪水下堵口截流成功的世界奇迹。 这时,堵口的缝隙中还有江水不断渗出,来自黄河小浪底建管局的水利专家吴熹提出实施工程闭气,将大量粘性土填入围堰内,从而解决了渗水问题,保证了江堤的安全。 8月9日下午,朱容基总理亲临九江溃口现场,紧紧握住杨光煦的手说:专家技术人员在这次堵口抢险中发挥了高超的技术,立了功! 专家的智慧得到当地领导的敬重。连日的抢险中,杨光煦的衬衣磨破了,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发觉后,赶紧找人买来新衬衣;碰头会上,舒惠国发现杨光煦疲惫至极,感冒咳嗽,又专门请来医生;省长舒圣佑让秘书打电话“命令”正在赶写堵口技术方案已两昼夜未眠的杨光煦一定要睡觉。 最让杨感动的是8月17日那天,当巡堤回来的他回到住地餐厅时,一盒漂亮的祝寿蛋糕正等着他,省委书记亲自为他揭开了盒盖,这位老专家在紧张抗洪的间隙度过了他的花甲之日。 这年50岁的黄金培在武汉市洪山区天兴乡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0多年来,他作为洪山区防汛技术总指挥,指导天兴乡人民一次又一次战胜洪水。那里的大人小伢都亲切地称他“黄工”。 由于近年来天兴洲南岸崩岸现象频繁,严重威胁着整个天兴洲堤防的安全,1997年初的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退垸扶堤的方案,即在天兴洲南岸离旧堤2公里处筑一条新堤,放弃旧堤以确保整个大堤。由他亲自设计和组织施工的这项工程,在1998年天兴洲的抗洪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金培负责整个天兴洲21公里围垸的工程技术。10多年来,他走遍了天兴洲上的每一寸土地。防汛期间,他每天都要巡堤查险,即使是杂草丛生的地方,他也要看一看,摸一摸,踩一踩。哪里发现管涌、散浸,就及时处理,将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1993年大水时,天兴洲洲头出现了严重的崩岸,堤上的人随时都有可能陷入洪水中。黄金培当时仍带领一批突击队员在抛石加固堤脚。曾经有人问黄金培是否害怕,他说,不站到前面就观察不清楚水情。 排除一处险情,往往需要奋战几天几夜,黄金培自始至终都要在现场指挥。有时一处险情排除了,又会有另一处发生。一连好几个昼夜下来,累极了的黄金培会抽空找一个角落倒头就睡,以堤为床,草袋作被。天兴洲上蛇多、鼠多、蚊虫多,有一次,劳累过度的黄金培忘记了盖草袋,身上密密麻麻地叮满了蚊虫。一位同事不忍心打醒他,就用一罐杀虫剂对着他身上喷,他却浑然不觉。 黄金培家中只有84岁的老母。每次进驻天兴洲之前,他就买来大量食品,加工好塞进冰箱,老人饿了就随便吃一点。1995年防汛期间,老人胆结石发作,几天水米未进,躺在床上险些死去,当时天兴洲正吃紧。等他赶到医院时,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了。母子执手相看,儿子满心内疚,老母亲却因儿子平安归来而喜悦不已。 就是这些水利专家和治险专家,在严防死守的日日夜夜,和抗洪军民协同配合,成为夺取抗洪胜利的一支关键力量。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