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第一印象 如果一个人很有心胸、很执著、很勤奋地去做一件事就会有一个好前景。采访完许正勋,这样的念头便这样冒了出来。 许正勋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平常,既没有书卷气,也没有老板气,说起话来慢慢悠悠。相比之下,他的夫人王美文女士却显得很精干,快人快语,很有主见。在采访过程中,坐在旁边的王美文女士经常主动插话补充一些精彩的故事,让人感觉虽然她没有在公司挂职,但她的丈夫从创业到现在从来没有把她排除过局外。 当采访结束时,我走到王美文跟前请教圣开法师的确切名字,王美文为我写在了纸上,之后出人意料地对在场的《计算机世界》报社长石怀成等人嚷嚷说:“怪不得你们的报纸办得这么有影响,原来你们有这么好的记者……” 王美文女士的话让我感到很有些尴尬,但我当时以为她只不过很会鼓励人而已。然而后来我的同事陈梅告诉我说,我们采访后的第二天,另外一家媒体也采访了许正勋。全友公司中国部做市场的小姐对她说,许正勋对他们的印象不大好,但对我们的印象却很好,让她加强与我们的联系。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也给了我这样一个启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是靠单个人来完成的,每一个人的行为会为企业加分,也会为企业丢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单个人与单个人的竞争。因此,我们要想在整体上获得大赢,首先要让每个人真正称职起来。 采访时间:1998年10月于北京 台湾奇人许正勋 提起扫描仪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惠普的名字,其实,世界上最大的扫描仪公司并不是惠普而是台湾的全友公司(Microtek公司)。全友公司董事长许正勋是怎样获得世界扫描仪大王的称号的?这里面有很多的传奇。 传奇之一第一个推出全球黑白平台式扫描仪,随后,许正勋在十几年历史中一直奋战在扫描仪领域中,并屡屡在产品更新换代上走在欧美厂商之前,弹奏出一组令人骄傲的技术华普。如今全友公司手中握有扫描仪领域里的100多项专利技术,还有100多项专利技术正在申请之中。 也许人们对全友电脑公司的名字尚不是很熟悉,但是其Microtek扫描仪的名字早已饮誉全世界。纵观全球扫描仪的发展史,扫描仪技术发展的几个重要突破点都与Microtek的名字息息相关。全球第一台256级灰度平台式扫描仪MSF-300G出自Microtek之手,开创了个人电脑图像处理的新纪元;全球首台24位彩色扫描仪MSF-3002/E3的推出,引导了电脑应用由黑白进入彩色新领域;1992年,Microtek联合ApPfe、Adobe、Aldus一起制订了为扫描仪和应用软件的连接确立了标准通用接口,即工业用声音图像接口标准TWAIN标准;全球首台36位胶片扫描仪ScanMaker 45t由该公司推出,这标志着平台式扫描仪已进入高分辨率、高彩色还原度的时代…… 许正勋说:“全友公司在全球扫描仪领域里处于第一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全友公司在综合实力上是第一位,在技术领先上是第一位,在品牌上也是第一位,在产品广度、客户群的分布上是第一位,在制造技术上是第一位,在研究开发上也是第一位。” 全友公司不仅在美国洛杉矶、圣荷塞、新奥尔良三个城市都设有研发中心,在台湾科学园、上海也有研发中心。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在2500万美元,占销售额的8%左右。“我们要求自己在经营上够宽、在产品线上够广、在技术上够深。全友公司今天赚的钱都是技术上的钱,全世界在扫描仪产品的深度、广度、厚度上无法与我们全友相比。”(许正勋语) 全友公司在扫描仪领域里一直领导着业界的竞争者,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和稳定的增长幅度,并以曾开创世界市场占有率高达80%的纪录而树立起国际品牌形象。在1995年,全友以其全球100万台的销量、4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图像扫描仪制造商。目前,该公司的扫描仪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0%。“在台湾总部附近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扫描仪公司,其创办人都是从全友公司分化出去的。”(许正勋语) 传奇之二 并非技术出身的许正勋,在近不惑之年时却偏偏办起了高科技。而三位超过美国高科技圈子的年轻人一无产品,二无资金,三无想法,回到台湾寻找企业家合作时当然会处处碰壁,但许正勋却把他们“收留”下来.还给了数目不小的股份。这种做法开了台湾全业历史之先河。然而,从此以后的18年中,许正勋的企业屡获成功,年营业额增长率为30%,毛利率高达35%。 许正勋在台湾上大学念的是企业管理,到美国上大学念的又是MBA(管理硕士学位);虽然接父亲生意做进出口贸易也做得很顺利,但他却在36岁那年开始进军高科技,并从此步步走高。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情节,当我问起来时,坐在旁边的许正勋的夫人王美文女士抢过了话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18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家里,许正勋对我说,有三位工程师从美国回到台湾创业,有人介绍给我,让我与他们谈一谈,我间谈什么,他说谈微技术,我说什么是微技术?他说是最尖端的科学,我问我们不懂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去做?他回答说,他最想要做的就是高科技企业。两个小时以后他就回来了,对我说,谈定了,合同已经签好了。我问他了解了什么就这么快签定了协议?他说,‘第一,我想做微电脑;第二,这三位工程师是中国人在美国电脑界里面接受最好训练的三位工程师,我要做高科技就必须去找人,而这三位就是我要找的最好的人。’” 三位工程师在与许正勋接触之前,在台湾几乎找遍了所有的企业要人,比如王永庆、程茂远、徐希东等。这些企业要人问三位工程师们:“你们要做什么产品?”三位工程师说没有产品。这些要人又问:“你们有什么独特的技术?”三位的回答是也没有什么技术。这些企业家就问:“那你们来找我们投钱凭的是什么?”三位工程师回答说,‘哦们三位在这个领域里有很好的训练,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里替你们找产品和机会。”三位工程师们还想凭此要股份,但这是典型的美国式做派,台湾的企业家无法接受这等观念。 在三位工程师差点灰心之际,没有想到尚未出道的许正勋在与他们交谈了两个小时就痛快地全部接受了他们的条件,不仅给他们投资,还给他们配备了很纯的技术股,“即100万技术股就占100个百分比,别人是100除以120,而我们是100除以100。我们如果在财务上骗工程师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但许正勋却认为这么做没有什么意思,他说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做起来。我们台湾是第一家给技术员工以股份的,而且还给得不少。”(王美文女士语) “当时我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认准了里面的机会很大,当然风险也很大,但发展企业一定要有人才。”(许正勋语) 让许正勋真正动心走进高科技圈子里的另一个原因是机会。1980年,许正勋看到全球微电脑技术刚刚兴起,而世界大公司尚未起步,这就是说如果他此时进入,就可以站在与外国公司同一起跑线。许正勋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许正勋回到台湾,创办了全友公司,其英文名叫Microtek。许正勋是紧随王安之后进驻台湾新竹科学园的,“当时我的办公室恰好在王安办公室的楼上,装修办公室的时间都差不多。”(许正勋语) 找好了得力干将,他们瞄准的第一个项目是微电脑模拟工具。虽然公司千辛万苦做出的产品在美国旧金山产品演示会上引起了轰动,被评为最佳产品,第二年开始赚钱,但到了第三年,日本富士通追了上来,全友最后在日本富士通公司的封杀下丢了美国市场。第四年,他们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转到扫描仪领域之中。 如今,全友公司已不仅仅是一家扫描仪公司,他们已进入无线通信、andio多媒体、锂电池等扫描仪圈外的高科技领域,并开发出了一些独特的产品,如迷你小雷达等。 传奇之三自18年前公司创办之日起,许正勋在管理上追求的一直是松散式管理,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厂里的工人,从未尝过打卡之滋味,员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但员工们却经常会加班加点到很晚。有些员工离开全友公司后,再也按受不了其他公司的管理和文化。 许正勋在管理上很能体现他思维上的洒脱,甚至洒脱得令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自从公司创办那天起他的管理就松散之极,员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他从来不管,无论是科研部门还是工厂制造部位,从来就没有实行过打卡制,但员工却经常加班加点。18年来他们的毛利润也以30%在增长。 “创办全友的第一天,有人间我要不要实行打卡制度,我说不,因为你让员工8点钟来,那就表示你请他5点钟回家。我们的员工如果身体不舒服可以早走,也可以不来,我们在这些方面从来都不去管。但是我们给员工的任务都很重,一年进行两次业绩考评,在用人上完全是看业绩上的综合表现。” “我应该及早退休,王安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及早退休,我希望及早退休,让年轻人及早跟上来。只有这样,全友公司才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上。”(许正勋语) 激流勇退是一件难事,但更难的是如何选定一位好的接班人。许正勋对此看得很透,他说台湾埔里慈光山住持圣开法师说过的一句话对他的启发很大:“机会均等、人才出头,统领大众,德者居之。” 许正勋说,将来他的儿子能不能接他的位子一要看缘分,二要看能力。许正勋说他也并不想着重对儿子进行各方面的培养,而是任其自由发展。 “经营高科技非常辛苦,零组件每天在变、产品也每天在变、你的客户每天在变,18年来我买了8部车,坐坏了5部。因为我们不得不非常辛苦地做事。” 辛苦了18年的许正勋现在早已成了技术通,他说他的主要任务是抓产品战略。除了周末,他会一直住在工厂里,目的是为了与零组件商保持密切联系,“因为零组件公司有新东西找我们时,我们一定要有人在,这些对我们未来在产品上的策略很重要。任何人来了以后,我都要与他们谈一下,以捕捉先机。技术是我的根本,最大的投入也是技术,到今天如果对技术、市场、采购不了解,我们是没有办法做好的、我的方法是怎样把握企业经营,并让其效益得以提升,提高效益的办法是把所有的采购、制造、研发、市场整合在一起。” 理念共享 选择简单 简单的东西是美好的东西,不幸的是很多人却体悟不出其中的甘美。许正勋从创业过程到管理原理,似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顺利得不能再顺利,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傻人”撞大运之感。然而,在我们轻描淡写地挥出一些定论之前,还是分析一下在选择简单的背后,许正勋所背负的是什么。 虽然许正勋切入高科技圈内时是一个非常的外行,这么多年做起高科技来非常地辛苦,8部车子坐坏了5部,但18年后,他早已是一位技术通,并把握住了公司的产品发展方向的方向盘。这是其一。 虽然许正勋开了台湾企业之先河,接纳当时既无产品、又没有发明出特殊技术的三位工程师,并慷慨给了不少的股份,但三位工程师也没有都为许正勋一直服务到今天,一位是在6年以后离开,一位是在9年以后离开。但正是三位工程师当初让许正勋准确地抓住了进入高科技大门的敲门砖。 虽然许正勋能在18年前就实行了人性化管理,但许正勋告诉我们说,全友公司还是有人才不断地流动出去创业,因为在台湾有卢、儿才能的年轻人都想自己创业。今天在台湾总部周围驻满了扫描仪的公司,而那些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从全友公司中出去的。尤其在1993年全友公司刚上市那一年,人才流动率居然高达400。但是许正勋说,“虽然当时对我们有些影响,但人才流动有时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只有这样大批新人才能不断涌进来,你的企业才能不断保持新鲜血液。这是其二。 有一年,有家公司派人到全友公司卧底偷技术,结果将一个部门的整票人都带走了,这个官司在台湾打了十几年,最后法官问许正勋,你是要打赢官司呢,还是要创造保护知识产品的法律来?许正勋选择了后者。这是其三。 我们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到许正勋在选择简单的过程中确实背负了一些沉重的噪音,但是这些不妨碍他今天作为一个成功者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曾经问过几个企业家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美国人在商业运作、管理上的线条很简单,但为什么获得成功的偏偏是他们? 许正勋也选择了简单。但仔细琢磨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许正勋所走过来的路线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得与失的辩证过程。中国有一个词很有意思叫“得失”,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字排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偶然现象。有“得”才有“失”,无所谓“失”也就无所谓“得”。一个人总想“得”,一声儿也不想要“失”,结果往往得到的最少。水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物质氢与氧结合而成的,你要得到水,就不仅只接受氧,还要接受氢,你不能将它们分开来分别接受,必须将其化合后接受才能得到水。成功往往是“得”与“失”相互包容的一个过程,在你想“得”的过程中往往也就接受了“失”。 为什么成功者总能抓住机遇,不成功的人总也抓不住机遇?这并不是上帝的偏爱。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有想明白自己最终想要什么。所以当机会飘过来时,总爱患得患失,让机会流走。“最重要的是把事情做成”,这是许正勋坚强的理念,因此他在遇见事情时首先分析的是里面有没有机会,只要有机会,他会不顾风险怎样,不顾现成的框架,他都会搏一下。 如果当初三个工程师有现成的产品、有现成的技术,就会成为许正勋的不幸,因为三个工程师也许就归不到许正勋的旄下,许正勋也就很难圆上他的高科技之梦。 虽然许正勋的一些人性化管理也没有锁住一些人员外流的脚步,但如果没有这种外流的危险,许正勋又怎能拼命吸纳新鲜血液?如果没有人性化管理,方方面面都管得很死,全友的员工怎会集体自觉加班加点?而全友公司又怎能在18年里创造出200多种专利来? 许正勋参悟透了,因此,无论其在创业还是在管理上,都能轻松自如地抓到点子上。 “失”并不可怕,但这只有在“内功”很强的前提下,才不致沦为一句大话。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