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作战计划屡遭弃,利益不同颇麻烦。 话说1943年11月23日至27日盟国召开的开罗会议,事先在是否邀请蒋介石参加的问题上美英首脑还有一番争执。丘吉尔以顽固的殖民主义者的眼光瞧不起中国人,反对让中国领导人参加。而罗斯福总统决心让中国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四块基石之一”,并想使几亿中国人战后居于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一边,因此极力劝说英国最终同意,邀请蒋介石参加会议。 另一方面,从这年秋季开始,侵华日军发动了著名的常德战役,试图一举占领华中华南,打通京广线。接着,又增兵30余万,北逼陕西潼关,兵临黄河风陵渡,南下广西全城江,西进宜昌沙市,对重庆政府形成三面夹击的战略态势,使中国形势骤然严峻起来。根据情报,东京大本营已经将未来战役命名为“1号作战”,旨在摧毁中国民众的抗战意志和迫降重庆政府。重庆一片惊慌。国民党人何去何从将对亚洲局势乃至整个太平洋战场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坚定重庆方面的抗战决心,并协调亚洲盟军的战略行动,罗斯福认为也有必要邀请蒋介石参加盟国巨头会议,以示尊重和厚爱。 不过,那位身着大元帅服的斯大林同志怀着对中国独裁者的深刻鄙视,则坚决不肯同蒋委员长坐在一起开会。同时,因苏联尚未对日本宣战,他也不便参加这次会议。罗斯福总统只好委曲求全,将原定的四巨头会晤分成两处:先在埃及的开罗讨论对日作战(美英中会议),然后在伊朗的德黑兰讨论对德作战(美英苏会议)。并于11月27日开罗会议一结束,蒋介石取道中东返国,罗斯福和丘吉尔则冒着风沙和敌机截击的危险飞往1000英里外的伊朗首都,去会晤来自克里姆林宫的执政者斯大林。历史上也就有了紧接开罗会议之后的德黑兰会议,这里不表。 且说蒙巴顿行前准备好的“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能否被会议通过?他心里没有底。大战爆发以来,蒙巴顿没有打过什么大仗,人们对他的实际指挥才能也并不那么欣赏,他的本领在谈判桌上,在协调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炮制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上。这一点,他与麦克阿瑟、巴顿和蒙哥马利等战将不同,跟艾森豪威尔倒是有相似的特点。蒙巴顿心里清楚,如果在这一点上也不能取得成功的话,那么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而他携带的这份作战计划能否被通过,关键取决于中国人的意见。因为在他看来,罗斯福总统“偏爱”中国人,自己的首相又历来视缅甸战场为“野种”、“私生子”,只会给英国添麻烦而带不来实际好处的地方,真正重视它的只有中国人。 蒙巴顿带着他的几个主要助手提前抵达开罗。埃及人为他们准备了豪华舒适的住所,这里干爽的气候和明媚的阳光,也令人愉快。然而,蒙巴顿却无心享受这些,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中国人的到来…… 马达轰鸣,机群咆哮。两架银白色的客机在一大群美国战斗机的护航下离开重庆,乘着夜色飞向遥远的西方。 长夜漫漫,蒋介石被飞机马达声搅扰着,那时飞机的隔音性能还很差。面对舷窗外面漆黑一团的夜空,他耿耿难眠。如果说这次盟国首脑会议对他个人来说意味着一次登上世界舞台的大好机会的话,那么对于近百年来内忧外患的中国命运来说,同样意味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机——它表明中国正在重新取得参与世界事务的大国地位。 此刻,飞机载着历史在夜空中腾飞,蒋介石好像一个初登舞台的新手,为这个重大时刻的到来而感到一种陌生的兴奋和惶恐。 宋美龄亲自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走过来,“大令,趁热喝吧,你该睡一会儿了。” “不,我睡不着。你也陪我坐一会儿吧。”蒋介石温存地望着自己年轻能干的夫人,和颜悦色地说。 “大令,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罗斯福是个什么模样?还有那个丘吉尔,他们好对付吗?”蒋介石问夫人。 “噢,让我想想……罗斯福坐在轮椅上,蓝眼珠,很有精神。自信,有教养,像个英国老绅士。跟他相比,那个英国人丘吉尔,反倒没有一点儿英国绅士的味道,说话滔滔不绝、咄咄逼人。他们都不好对付。”见多识广的夫人,边服侍他喝牛奶边回答道。 “他们喜欢这样全世界飞来飞去吗?” “我想是的。你不认为这样可以使他们感到自己在主宰世界吗?”夫人反问。 “可是,这却是我头次坐这么远的飞机,我的精力全都用在我们内部的事情上了。”蒋介石似有感触地说。跟早就遍游过欧美的夫人相比,他最远只是去过日本和印度。 “大令,战争结束以后,我们有的是机会到全世界访问。”宋美龄安慰道。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常年搅在令人头疼的国内事务上,在国际上受到冷落而始终未能走出落后封闭的中国,这既是一种不公平,也局限了他的视野。 “我很想到美国看看,”蒋介石发出一声感叹:“我想象不出来,美国怎么会那么强大?” “大令,将来我一定会陪你到美国、英国、法国,还有欧洲好多地方去访问。那时候你是堂堂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我是总统夫人。我们也不必租用别人的飞机,我们有自己的专机,最先进的,飞几千公里也不用加油。”夫人陶醉在自己的蓝图中。 “好,好。”蒋介石立刻信心百倍地向夫人许诺:“等打完日本人,我要送你一架最好的飞机,就叫‘美龄号’,先总理不是也送给过你二姐一架‘庆龄号’吗?到时我们乘坐它去访问全世界。” 蒋介石的诺言后来只兑现了一半。抗战胜利,他果真送了一架性能优良的飞机给夫人,取名“美龄号”。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次开罗之行竟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飞出亚洲,那架“美龄号”专机,除了载着蒋介石夫妇奔波于内战战场外,一直没有飞出过国门。 飞机遇上高空气流,出现颠簸,蒋介石更无困意。他又思考着缅甸的事情,想起了与这件事情密切相关的蒙巴顿…… 缅甸失守后,中国远征军在滇缅边境地区的作战也失败了:密支那被占领,唯一的一条空中航线被迫北移,空运得经过喜马拉雅山,一切都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云南也遭到了日军的进攻,一时间阴霾密布。1942年10月,他向盟国提出了《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其中,要求英国方面做的事是:一是英军从陆路和海路参战,二是派遣充足的空军部队提供有效支援。那时,蒙巴顿还没有来东南亚。于是他要史迪威代表自己与英国驻远东的韦维尔上将举行了一系列会谈。 照这个方案大纲,既可使中国重新打通经仰光的运输线路,同时英国也可重新在孟加拉湾确立制海权,恢复安达曼群岛,收回仰光。这是考虑到了英国的利益的。但当时英国却无意于近期收复缅甸,他们顾虑重重,一是北非埃及失利;二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正在兴起,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着现实的危机;三是英国一心投入北非战场,印度洋制海权已经失控,运输舰队大量投入北非,不可能顾及反攻缅甸,更不能投入大量海军攻击仰光港。同时,英国非但自己不想干,也不愿让中国插手。10月27日,史迪威与韦维尔会谈时,韦维尔拒绝中国在印度接受训练的军队从英帕尔经过达武和加里瓦向缅甸推进,理由是“从孟加拉湾开始的曼尼普尔公路和阿萨姆铁路不能同时支持中国人和英国人”。他只将缅甸北部的胡康河谷规定给史迪威。经协商,“这两位司令官同意史迪威的使命在于占领密支那——八莫,以便使用密支那机场,并与从云南进军的中国军队取得联络。”韦维尔将较平坦的英帕尔至达武一线留为英军自用,而让中国军队从山路崎岖的胡康河至孟拱线入缅,其目的很明显,他们希望中国远征军作战最多只在占领密支那,对夺取仰光则持反对态度。 由于中国军队将以雷多为基地,从胡康河谷推进,美英双方同意“美国应负责修筑一条公路,从雷多下经胡康河和孟拱河谷至密支那,最后与滇缅公路衔接起来”。但是,这也不是英国人真心同意的,正如史迪威所言:“英国不需要也不喜欢这项工程,他们宁可使前线无路以利于英国在运输方面保持垄断地位,更重要的是英国人不想让中国人有进出于印度和缅甸的途径。由于华盛顿的坚持,也由于公开拒绝会更加引起中国人的激烈对抗,英国人才表面上同意筑路计划。” 后来,经过一番商议,英国才勉强接受了蒋的尽快反攻缅甸的主张,但把它更改为“发动一场小规模攻势,收复缅甸沿海若开狭长地区的实兑,建立一个战斗机基地,以便将来发动进攻”。韦维尔建议攻势于1943年春季开始,命名的代号是“安纳吉姆”行动,并答应英国投入7个师的兵力,“其中3个师以伊姆法尔为出发地,经卡勒瓦西北取更的宛河流域,其目的为取得卡他、水波、猛瓦一线后再图进取。另以1个师自吉大港进攻阿恰布而占领之,以为向东发展之准备。另外3个师则留为后备。中国军队在战役中则以雷多为根据地,经孟拱山谷,进攻孟拱与密支那而占领之,与英军在卡他会师”。这个行动计划,虽已对蒋提出的全面反攻缅甸方案进行了重大改变,但考虑到英国的实际情况,蒋介石还是同意了。 “安纳吉姆”行动计划确定后,有关各方即按计划着手准备。1942年12月8日,罗斯福批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增拨给史迪威63000吨物资和6000名从事筑路等任务的勤务部队的建议;蒋介石仅在云南方面便集结了15个师,“其中有些师2月中旬即可投入缅甸攻势”,中国在印度受训的部队也已整装待发。但英国方面突然变卦了,他们担心后勤和医疗供不上,进攻缅北风险太大,孟加拉湾缺乏驱逐舰掩护在海岸进攻的部队。其实,更担心尔后难于把中国的进攻部队从缅甸请出去。韦维尔推翻原先的承诺,声称他的7个师中只有3个师可参加这次行动,而且还只能打三四个月,“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夏季来临时,缅甸多雨天气的折磨”。 蒋介石了解到英国的态度后,一气之下撤销了中方在1943年春季的对缅军事行动计划。“安纳吉姆”计划告吹后,中美英三方又搞出了一个行动规模更小的所谓“茶碟”计划,由于各方对它含糊的措词有不同的理解,直到这次开罗会议召开前也没有实施过。 蒋介石一想到这些,便咬牙切齿地痛恨英国佬的自私。他原先一直认为,中国的落后和贫弱不堪用不着从内部找原因,全是由外国列强、其中尤其是英国逼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的,这也是他在那本著名的《中国之命运》小册子里的主要观点之一。夫唱妇随,宋美龄对英国人也远没有对美国人那样有好感,去年11月她访问美国时,由于她的兄长宋子文代表中国参加5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时,和丘吉尔进行了公开争辩,罗斯福建议她趁这次访问,同也来美国的丘吉尔见面谈一谈。丘吉尔看在下肢瘫痪的罗斯福奔波调和的面上,勉强同意,但宋美龄却拒绝与丘吉尔会晤,理由是:“我和他没有什么好谈的,我的美式英语让他听起来会感到吃力的。” “大令,你看这次开罗会议咱们能得到什么实际好处吗?”飞机恢复平稳后,宋美龄望着丈夫问。 “当然会有好处。首先我得对他们讲,我的国家很危险,如果重庆被日本人占领的话,将来他们得付出多十倍的代价才能在中国争取到自己的利益。其次,他们必须加倍援助我,我需要飞机,需要贷款和武器。中国的牺牲已经很大了,难道他们不该多给些补偿吗?” “可是,这只能指望实力雄厚的美国,英国人能帮我们什么忙呢?”夫人是有名的亲美派,她自称美国是她的第二故乡,是最受她尊敬和信赖的国家。 “那就看英国人对缅甸战事的态度了。他们新派到东南亚的蒙巴顿上个月不是才跟我们见过面吗?这个人不像那个韦维尔,看起来还不错。不过,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看看他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嘛。”蒋介石用狡黠而炯炯有神地目光望着舷窗外渐渐泛白的天色,回答夫人说。 夫妇俩又聊了些其他事情。说真的,做为事务丛集又恰巧对谁都不放心而不得不亲自过问的蒋委员长来说,也难得有这么长和这么安静的时间与夫人面对面地聊聊天。飞过印度领空以后,宋美龄有点儿困了,于是款款地站起来吻了一下丈夫的额头,“睡一会儿吧,路途还长着哩。” 正如有些人所预料的那样,开罗会议一开始,蒋介石与丘吉尔就闹得关系很僵。前者抵达开罗城不久便远非情愿地屈尊去拜访丘吉尔,宋美龄因旅途劳累而有些身体不适,没有陪丈夫一起去。另一个原因是,去年在华盛顿她拒绝与丘吉尔会晤,做为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这次她也不会主动去见他。除了翻译之外,蒙巴顿是两国首脑首次会面时唯一在场的人。蒋介石与丘吉尔未见面时就互抱成见甚至恶感,见了面也是话不投机,相互客套了几句,蒋介石便起身告辞。丘吉尔送客人到门口时,要翻译转告对方:“我将在明天中午回访蒋先生和尊夫人。” 蒋介石对此感到高兴,心想这个傲慢的英国首相还懂些礼仪,给他点儿面子,于是让翻译盯问丘吉尔明天回访的准确时间。 丘吉尔不耐烦了,“请你告诉你,我将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前去拜访。” 由于英语中“太阳当顶”和“10点钟”的发音略有相同,翻译没有听清便取了后一种意思转告给蒋介石,蒋马上回答道:“我将如约在明天上午10点钟恭候阁下的到来。” 当丘吉尔听完这句回答的口译后,几乎喊了起来:“什么上午10点钟?我从来没有那么早起来过!” 翻译没有把丘吉尔的喊叫译给蒋介石,但蒋介石从对方的表情中,已经感觉到这个英国伦的粗鲁和不懂礼貌,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和蔑视,于是便甩门登车离去。 第二天正午时分,丘吉尔果然去回访蒋介石夫妇。蒙巴顿预感到还会发生不愉快的事,那样的话,他在场必然要站在自己的首相一边,而惹恼了蒋介石,丘吉尔远在伦敦无所谓,自己在东南亚还怎么跟中国人打交道呢?所以,他索性让多布森上校陪首相去回访,自己没有露面。 丘吉尔见到蒋介石夫妇后,先对正午时刻来访的不合中国人习惯之处表示歉意,又以自己与众不同的作息和工作繁忙为理由,说他不得不如此。蒋介石客气地表示自己并不介意,欢迎首相随时可以光临。接着,蒋介石提请丘吉尔,在即将正式开幕的开罗会议上,应把盟国援华问题和有关缅甸局势放在首位。而丘吉尔只是咧嘴笑了笑,称:“委员长阁下和夫人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多看看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其他埃及的名胜古迹。” 宋美龄见丘氏顾左右而言他不入正题,并如此奚落自己的丈夫,立即回敬道:“中国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我的丈夫工作更忙而无暇光顾,中国代表团到这里来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丘吉尔早已领教过宋美龄的厉害,又不好咆哮发作,只好又闲扯了几句便悻悻离去。 11月22日拂晓,罗斯福乘坐“道格拉斯C-54”号专机抵达开罗。这次旅行,他先是乘“衣阿华”号战列舰驶往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港,途中,“衣阿华”号还险遭一艘护卫自己的驱逐舰误射。到了奥兰,他改乘飞机经突尼斯来到了这里。美英中三国首脑总算到齐了,23日上午,开罗会议在位于该城西郊门德的美国大使亚历山大·柯克的别墅里正式开幕。 会议在研究远东战事时,根据罗斯福的要求,首先讨论了蒙巴顿携带来的“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的第一阶段要求:中国第22师和第38师从雷多进军(这个行动那时已在进行中),同时要求:1944年1月中旬,英第15集团军在若开区向前推进以占领改善的防线;英第4集团军向茂功、明塔、锡当进军,尽可能向东南推进;2月,上述3支长远距离的突破部队开始进攻,伞兵部队于3月中旬必占领英都,然后空运印度第26师据守该地。这个作战计划还原则上确定在孟加拉湾进行两栖登陆作战。 蒙巴顿向全体会议介绍了自己的计划之后,中国方面应邀发表见解。蒋介石客气地提出批评说,此计划没有明确规定水陆两栖夹击的地点和日期,他强调必须坚持三点:1.南北缅海陆同时夹击;2.安达曼岛同时占领;3.英军应进至曼德勒。 由于蒋介石不同意该计划,会议不得不中途停止,而让蒙巴顿与蒋介石私下协调解决。蒙巴顿找到蒋解释说,您所强调的实际上是早先进攻曼德勒计划的一部分,这一计划不切实际,已经被否决过了。“为了证明我们曾经详细地讨论过这一计划,我拿出了地图,还列举了详细的技术细节。”蒋介石回答说:“但那是你们的否决,我们还是要把它付诸实施。” 会上,蒋介石再次提出了全面反攻缅甸的行动方案。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重庆方面的行动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加强有效实力,装备并训练90个战斗师,分成3组,每 组30个师和 1个至 2个装甲师。 1.第一组由在印度的师及那些被指派到云南的Y部队 组成。这些师应于1944年1月1日达到规定的足额,并在那 时予以令人满意的装备。 2.第二组的30个师已经指定,并已成立一个学校…… 通向印度的公路打通时,(第二组的30个师)应重新装备,并 可以随时开往战场。 3.对第三组的 30个师将进行类似的程序,在通过缅甸 的交通重新打通之后,1个或2个装甲师将组织起来。 4.中国一切可供使用的资源都将用来产生有效的战斗 部队,现存部队中受过训练的人员将成为充实者。 5.中国将按照约定的计划参加收复缅甸的战役,X部队 从雷多进攻,云南部队从保山进攻。此军事行动将得到在孟 加拉湾海军行动的支持。在采取行动之前,英国海军应及时 集中,为行动作好充分准备。 第二部分是中国希望盟军采取的行动: 1.在 1944年雨季之前,盟国将使用陆、海、空军尽快作 出努力以重新打通由缅甸至中国的交通。 2.美国将为3组30个师和装甲师提供装备。 3.如约维持美国第14航空队,并予以充分的补给,俾可 持续采取行动。 4.中国空军将迅速加强到两个战斗机大队,一个中型轰 炸机大队,一个侦察机中队和一个运输机中队,并保持这样 的实力。 蒙巴顿觉得蒋介石似乎在不断提高要价,蒋要求美国先后要为他装备90个师及装甲部队,这比1942年底的“安纳吉姆”行动计划实施美国为中国建立30个师的计划更宏大。同以前一样,丘吉尔明断宣布拒绝蒋介石的那种等于是陆上战斗的两栖作战。他对在缅甸进行大规模战役的建议并不表示热情。在他看来,缅甸只是大英帝国在印度殖民地的一个前哨,而不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地区,“他也不喜欢美国人,特别是中国人分享解放缅甸的荣誉”。当蒋介石在会议上阐述自己的设想时,丘吉尔不留情面地多次打断他的发言。 尽管丘吉尔很不乐意把大量的英军用于拟议中的缅甸战役上,罗斯福此时却支持蒋介石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任务简言之就是这样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使中国军队牵制住日本军队,这是我们的一大目标。”虽然通过与蒋介石的接触,他也感到蒋介石政权的腐败性,但它毕竟是中国政府的象征和代表,正如他对儿子说的:“尽管蒋氏夫妇的缺点很多,我们还是得依靠他们。”同时,美国军方的“参谋长们竭力主张接受蒋的进攻缅甸北部的计划,另外再在孟加拉湾采取军事行动”。因此,罗斯福答应:“在以一两个月内实行渡过孟加拉湾的大规模两栖作战”;并同意在将来某个时间武装和装备中国的90个师。 中国方面之所以坚持反攻缅甸必须“南北缅海陆同时夹击”,要求英国在缅南海岸实施具有一定规模的而不是有限的两栖作战,这是因为蒋介石认为:“……我深信收复缅甸的企图必须有海陆的联合行动。除非盟国海军能从海上阻止敌人增援,或登陆部队能在缅甸南部后方打垮日军,敌人将可迅速集中起来攻击我们在缅甸北部的军队。由于我们的供应线的薄弱,不论我们在后方有多大的兵力,我们赶不上日军所集中的兵力。因此我认为进攻局限于缅甸北部攻势,我们的军队最后势将面临战败的危险。”这些理由,应当说是成立的。 尽管开罗会议最终既没有接受蒙巴顿的“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也没有完全认可蒋介石的全面反攻缅甸的行动方案,但美英中三方的军事专家们还是确定由中国军队在缅北发动一次代号为“泰山”的攻势,另由蒙巴顿牵头发起旨在夺取缅甸沿海安达曼群岛的代号为“海盗”的两栖军事行动。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带着从盟国得到10亿美元贷款和增加“驼峰”航线运输量的保证,以及在稍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宣布取消中国的一切治外法权,归还日本侵占中国的所有领土,并剥夺日本的工业企业以赔偿中国的战争损失等项成果,返回重庆。蒙巴顿则飞回印度,着手制订他的“海盗”行动计划。 然而,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开罗会议一结束,罗斯福和丘吉尔便飞赴德黑兰去会晤斯大林。11月28日下午,在苏联驻伊朗大使馆富丽堂皇的大厅内,美英苏三国领导人齐聚在铺着奶油色呢绒的圆桌旁举行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斯大林答应在打败德国之后立即参加对日作战,作为回报,他要求英美尽快实施“霸王”行动计划(横跨英吉利海峡计划)和“铁砧”行动(在法国南部的协同登陆)。尽管丘吉尔还不情愿放弃他在欧洲的“巴尔干战略”,但事态的发展已把他退进了死胡同,在美苏的一致要求下,丘吉尔不得不当面向斯大林保证支持实施“霸王”战役。 苏联允许对日参战的前景改变了一切。丘吉尔认为,“既然俄国许诺要参加对日作战,便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力量来支持中国”。他要求取消夺取安达曼群岛的“海盗”行动计划。他让布鲁克给蒙巴顿打电报,指出由于欧洲战区、特别是“霸王”行动的极端重要性(斯大林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原定调拨给他用于“海盗”行动的登陆器材中的半数将转调给欧洲战区,原定调给他的战列舰队亦将改调他处。这给怀着满腔热情正在拟制作战计划的蒙巴顿,无疑是浇了一盆冷水。 他有些恼恨丘吉尔了。做为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自然想要在这里建功立业,而丘吉尔则从“欧洲第一”的观点出发来束缚他的手脚。他感到与首相的关系疏远了,自己已渐渐失去了丘吉尔全心全意的支持。前些时候,当他向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提出,“海盗”行动所需兵力应当增加到5万人,以形成对日军守卫部队3.5:1的绝对优势时,白厅没有答应,国防部参谋长伊斯梅将军只允诺不到2万人的兵力。蒙巴顿电请首相寻求支持,丘吉尔回电称,“认为应比敌军占有如此巨大优势才能取胜的这种建议,是对我们的士兵的粗暴的侮辱。”蒙巴顿抬出了美国人,说美国的军事专家们也同意他的建议,而丘吉尔则更加冷淡地来电回答他:“知道了,用汽锤敲开坚果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美国人还是否继续支持“海盗”行动计划呢?由于罗斯福总统已经向蒋介石许诺过,在他向缅北发起的“泰山”攻势中将会有某种形式的两栖行动予以配合。为此,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曾发生了一阵争吵。英国人认为,考虑到各种许诺,“海盗”行动将是不切实际的;美国人则坚持说,如果取消这一行动,将使对华关系遭受难以想象的严重政治损害。“蒋委员长将会拒绝参加今后在缅甸的任何行动。”布鲁克则满不在乎地告诉美国人,“他不参加也没什么了不起,不会给那里的战局带来多大的影响。”英国正不希望中国插入缅甸事务呢,因为日本的战败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届时它必然从缅甸滚蛋,而让中国人以盟友的身分打进来,再清除出去可就难了。 在英国人的吵闹下,罗斯福总统怀着对蒋介石似乎感到愧疚的心情,答应同意放弃在孟加拉湾的进攻计划——“海盗”计划。对此,丘吉尔奉承罗斯福说:“能够控制自己感情的人,比能夺取一座城市的人还要伟大。”以鼓励罗斯福敢于放弃自己诺言的“勇敢精神”。由于对中国人讲话或发出通知,只有美国出面才是适宜的,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不久,便致电蒋介石:“经过与斯大林元帅会商后,我们将于明年晚春在欧洲有一大战,可望能在是年夏末结束对德战事,但因是之故,遂使我们不能供应足量登陆艇于孟加拉湾,实行两栖作战……” 蒋介石执政的中国与美、英、苏虽并列为四大国,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与上述国家鼎立相峙的实力,它只有服从它们意志的地位。不过,对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出尔反尔,蒋介石感到十分气愤,遂取消了自云南向缅甸发动大规模攻势的命令。 “海盗”行动计划彻底绝望了,在德里的韦维尔发现蒙巴顿从来没像此时这样的“疲倦和沮丧”。但是,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他直言不讳地电告布鲁克,虽然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中所有的人“都对这一决定感到心碎”,然而,“我们却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高昂的士气。我们决心在人力物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力作战。尽管许多人对这一决定可能对此间士气造成的影响感到沮丧,我所听到的一切却使我承认,我从内心深处同意你们作出的这一决定”。 蒙巴顿没有气馁,又开始着手筹划适合于他的人力物力的新的计划。这次计划的代号为“猎猎”,它的规模更小,目的仅是在梅宇半岛登陆,以切断驻实兑日军的交通线。然而,接着而来的却是被浇了第二盆冷水。白厅向首相指控他拟制这个计划“尚未得到批准,参谋长委员会对此感到非常震惊,而蒙巴顿所掌握的人力物力也许有必要用于其他更重大的行动之中”。一句话,他们不同意蒙巴顿又搞什么“猎猪”计划。1943年岁末,白厅电告蒙巴顿,在印度停泊的5艘大型坦克登陆舰,其中有3艘不准他动用。蒙巴顿以为至少会把另外两艘留给他,于是又以此为基础匆忙地修改了自己的计划。岂料,白厅还是挥下了最后一刀。1944年1月7日,参谋长委员会来电命令他取消在东南亚战区所有的两栖攻击行动,并将所有的登陆器材转运至欧洲。稍后,蒙巴顿甚至接到了将大部分25磅以上的炮弹,也运往欧洲战区的指示。他的“猎猎”计划变成了“被猎之猪”,希望又一次破灭了。 由于任命他这位前联合作战总部指挥官为东南亚战区总司令的目的之一是领导两栖作战,因此,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出于欧洲战局的考虑而发来的种种指示,实际上使蒙巴顿在这里干不了他所熟悉的事情。斯利姆将军后来写道:“迪基所遇到的真正的麻烦在于,他制订的作战计划总是无法实施。他是我们历任总司令中运气最差的一个。在二战的最后阶段,没有一位总司令官的处境如此尴尬,要他在某个基础上制订作战计划,然后又把这个基础拿走。”蒙巴顿自己也在日记发泄牢骚说,他的这种差事“足以使我剩下的头发都变成灰白色。我简直难以相信还会有什么人会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那些对我的工作表示羡慕的人(如果有这种人的话)一定是发疯了。” 然而,无论境况是多么地令人泄气,至少从外表上看,蒙巴顿却没有使自己表现出消沉的情绪。他不能无所事事,他要未雨绸缨趁这段天赐的时机整顿他麾下的部队、解决未来作战时将必然要面临的诸多难题。这正是:计划方案屡遭弃,索性不闻转精力。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